商至二年春季,一年一度的大蒐又开始了,就是商王在春季田猎,地点是在西亳北部的洛水边上,这里原野广袤,丛林沼泽密布,禽兽成群,水中的鱼鳖鼋鼍也极多,是个狩猎的好去处。
古代人民少而禽兽众,人们靠农业生产过日子,可许多动物会糟蹋庄稼,它们数量众多,常常需要组织很多人一起去驱赶、猎杀保护农田作物,所以这种狩猎被称为“田”。
田猎四季都要进行,每个季节的田猎名称还不一样,《尔雅·释天》里说:“春猎为蒐,夏猎为苗,秋猎为猕,冬猎为狩。”
王举行大蒐,不仅仅是打猎,主要的目的是演武练兵,所谓“观兵”,今天称“军事演习”。
因为与军事有关,大蒐的主要组织者是司马有虔,但是所有的群臣都要跟上服务,因为不仅要调动军队,还要发动民众参与,大蒐是一项全国军民都要参与的盛大活动,要举行一旬,即十天。
这个工作其实很复杂,不是简单地练习兵卒和狩猎,它有一大套程序在里面,据说这套程序是夏后少康时期制定的,从夏到周一直沿用,当然各朝都有所改进,大概的程序差不多。
前期的工作,所有的官员都要去告诫参加狩猎的民众,要遵守纪律、遵守规矩,应该怎么做,一一地指点明白。
虞人(掌管猎场的官员)要选择好演兵的场地和狩猎的猎场,演兵的场地要除掉杂草树木,树立上标志杆,称为“表”,每一百步树立一个高表,设三个;五十步树立一个矮表,用来表示距离。
到了田猎的时候,在司马的指挥下,把旗设立在后表之中,群臣百官、各族族长带着他们各自的旗帜、鼓、铎、镯、铙等军乐器,率领着属民前来集合。
到了天刚明的时候,就开始集结,把旗放倒,检点参与人员,如果来晚了就要被杀头。
司马就下令列阵,战车、徒兵像作战时一样排列好,蹲坐在地上等候命令。
司马誓师,百官群臣都到阵前听誓,还要杀一只牲畜,给左右的士兵看,下令说:“不听命令,就像这只牲畜一样要杀掉他!”
军演开始,中军敲鼙鼓给负责击鼓的士兵下命令,击鼓进兵。
鼓人击鼓三遍之后,司马振铎,百官群臣把旗举起来,战车、徒兵都站起来,跟着鼓声的节奏,听着司马鸣镯,开始前进,走到第一根长表前停住。
再击鼓三通,司马打着停止的铎音,百官放倒旗帜,车、徒都停止,坐下。
这种前进、停止要进行三次,一直走到最远的那根木表那里。
然后又击鼓、振铎、举旗开始作进攻的样子,战车冲锋、士兵奔跑,所谓“车驰徒走。”击鼓三阕,战车冲锋三次,士兵跟着用武器击刺三次。
之后,击鼓退却,战车、士兵跟着铙的节奏后退,一直退回到原位,坐以待命。
演兵的时候,全是司马有虔亲自指挥三军,商王至则在伊尹、湟里且和三老等一些大臣的陪同下观看。
演兵结束,就进入狩猎环节,也不能乱来,有一套固定的程序。
先用旌旗设立左右军门,称为“和之门”。群臣各自率领着战车和徒兵从相应的和门出来,战车、徒兵在左右排列开阵势,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维持秩序。
然后专门有驱赶野兽的驱逆官乘着车去驱赶野兽,野兽被赶起来,中军开始击鼓,群司马振铎,车徒开始前进追杀野兽,就像打仗一样。
射猎的程序是王先射,然后群臣根据地位的高低先后逐兽射猎。
对于猎获的野兽,大的野兽要交公,小的可以自己留着,交公的野兽猎获者要割取猎物的左耳以备献功领赏。
狩猎结束,王在郊野会见群臣,群臣将士献上猎物,王要奖励猎获多的有功人员。
这种活动每天都进行,连搞十天。
十天之后,军队、民众回到都城,还要在宗庙里举行祭祀,用猎物作为牺牲以献祭。直到祭祀完毕,整个狩猎活动才算完全结束。
<!--17K::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