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子叹了口气,继而点了点头,道:“可不是,他直接让侍卫把食盒送来了,然后就回学院了,可见确实是不太高兴!”
太子妃听了却愈发怜惜自己的儿子,对太子说道:“殿下,这时隔多年,这些点心再次出现,可不是小事,谁知道背后有什么阴私,这点心,可是孙氏的拿手活,孙氏早在王府时,就被遣回了老家,这点心是谁做的?”
太子闻言便愣住了,问道:“这点心,难道还是孙氏亲手做的不成?”
太子妃没有回答,只是转而说起了孙氏,“殿下,您还记得,孙氏是为何被赶出王府的吗?臣妾想到当初明宣受的苦,就难受极了,您莫要怪明宣心生怨气,就是换做妾身,从小也是娇生惯养的,她不过一个乳母,竟敢如此大胆,就是当初明宣是扮作女子,可这天下也少有那种故意折腾女儿家的奴才啊!”
太子知道太子妃是给明宣解释,其实别说太子妃呢,就是太子,回想起当初的事情,也有些悔恨。
孙氏不是明宣的乳母,而是他的,所以孙氏在王府,才有那般特殊的地位,让明宣堂堂嫡女也吃了苦头。那时明宣才不过四五岁,因比较贪吃,竟养的白白胖胖的,对此他和太子妃都很是欣喜,因为明宣自小身体便有些弱,小孩子都说胖一些显得有福气。
只是没想到,这孙氏性子却很是偏执,明面上她对明宣十分疼爱,连他和太子妃都骗了过去。
孙氏是内务府出身的人,她当年之所以能成为他的乳母,是因为她家有个姑母孙夫人,是建元帝的乳母之一,当然不至于像甄家那个老夫人一样受建元帝重视,但在建元帝这里还是有一席之地的。
当初继后,也就是他的生母,生育他时,内务府为他寻找乳母,因为当时继后掌管后宫大权,所以,继后一开始是想着,只选自己信任的人的。
只是正巧,那时孙氏嫁了人以后,多年内只生下了一个女儿,遭夫家嫌弃,夫家又抬了一个二房进门,与孙氏完全相反的类型。
孙氏家里之所以发达,是靠了姑姑孙夫人的光,但孙夫人有自己的夫家子嗣,对娘家照拂根本不多。
而娶孙氏的那户人家,若非是为了孙夫人的关系,孙氏这种长相不好,家世也无甚出众的人,根本不会在他们的考虑当中,尤其是后来孙氏一直没有为夫家诞下子嗣,而那个二房却接连生下一子一女,故而孙氏在夫家愈发被排挤,没有地位。
孙氏那时倒也算是有些志气,想着哪怕为了女儿,也得努力一把。
故而孙氏找上了她的姑姑孙夫人,想要学孙夫人一样,进宫博个富贵。
要说那时候孙夫人正因为和甄家个那个老夫人不对付,而担心失去圣心呢,因为孙夫人不像是甄家那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。而且甄家那时候竟然送了一个甄家的女孩入宫,就是如今的甄贵妃,孙夫人有了危机感。
正巧孙氏找上了门,孙夫人家里还真没长得特别好看的女孩,就像是孙氏,长相连说一句清秀都勉强。
不过若是进宫做乳母,长相的问题倒是其次,于是孙氏便在孙夫人的安排下在内务府报了名。
那时候孙夫人想的是,想办法把侄女安插在东宫,昔日的废太子身边,只是那时废太子年纪也有五六岁了,身边掌事的嬷嬷还是废太子母家的人,孙夫人自觉得不到什么便宜,便把目光放到了继后身上。
那时候继后入宫以后,娘家一直没有拖后腿,继后自己也不是作妖的,和废太子相处的不算差,就是继后怀了孕,也一如往昔。
孙夫人琢磨着,继后所出也是嫡子,按照本朝的规矩,嫡庶分明,连皇家也不例外,而且那会儿甄贵妃也被诊出有孕了,二选一,孙夫人便让侄女到了继后那里。
甚至孙夫人还用了脸面,亲自到建元帝那里哭诉,给侄女一个恩典,继后也不得不捏着鼻子领来了孙氏。
不过孙氏本身并没什么问题,背后也没有别人,慢慢的继后对孙氏也有了些信任。
只是后来孙氏好不容易在宫中站稳了脚跟,家中的女儿在她不知道的情况下,被那个二房给养废了,不仅刁蛮任性,连一点拿得出手的好处都没有。
孙氏虽然后悔,但也是想着自己想办法求主子一个恩典,然后给女儿挑一个忠厚老实的夫君,将来好生过日子就行了。
但奈何孙氏的女儿被养的心比天高,命比纸薄,在某一日,孙氏不知道的时候,她的女儿竟是和人私奔了!接下来更为可笑,那男子以为孙氏的女儿有孙氏这个母亲,可以攀上皇亲国戚。
但当时孙氏夫家为了掩盖丑闻,连孙氏够没告诉,那男子见自己费尽心思哄的人竟没有一点价值,索性找了人,把孙氏的女儿给卖了,因着孙氏女儿长相不好,倒也没吃太多苦头,但被找回来以后,孙氏的夫家却不允许有这么一个污点存在,直接让族老沉塘了,说是孙氏女儿毁了族中名声。
这种时候宗族的力量几乎是一切,就算是孙氏也没办法,只能眼睁睁看着女儿死去。
自那以后,孙氏性情大变,变成了比宫廷之中那些教导礼仪的嬷嬷还要苛刻的人,恨不得把女四书刻在脸上。
当时人人都体谅她,连太子也念着孙氏照顾他这么长时间,出宫建府以后,把孙氏接到了王府供养起来,毕竟孙氏根本就无依无靠。
只是太子没有想到的是,因着明宣出生时的批命,把他当做女儿养,孙氏也不知内情,只以为这是位小郡主。当时伺候明宣的人都是太子和太子妃精心挑选的,孙氏作为太子的乳母,本不该接触到明宣。
但奈何孙氏不知怎么的,对着明宣十分感兴趣,总想着照顾明宣。要知道,除了明宣以外,王府当时还有四位庶女呢。
孙氏对明宣的接近,太子倒没觉得有什么,但太子妃出于本能不太喜欢孙氏,但碍于太子,也只能看着孙氏接近明宣。
等到明宣四五岁的时候,明宣那会儿还经常喝那些苦药汁子,为了让明宣多吃一些,什么点心啊,汤羹啊,王府的厨娘费尽心思。
而孙氏恰好有一手做点心的绝活,这点连太子都赞同,因为太子也十分喜欢孙氏做的点心。
而明宣呢,口味与太子倒也十分相似,在孙氏有一次给太子做了点心,明宣尝了以后,多吃了不少,让太子和太子妃见了都十分高兴。
之后孙氏就一直负责为明宣做点心吃。
因为孙氏这手绝活,连太子妃对孙氏都客气了不少,毕竟关系到明宣的身体,能让明宣多吃一些,太子妃就十分高兴。
自那以后太子妃没怎么拦过孙氏见明宣。只是太子妃当时没想到,孙氏会偏执到那种地步。
孙氏似乎把明宣当做了她女儿的替身,对明宣很多事情都要插手。比如一开始启蒙的时候,孙氏直接拿女四书给明宣启蒙。那时候的明宣好似有宿慧一般,对孙氏所说的女四书上的故事质疑颇多,也不喜欢这些内容。
这不知怎么刺激孙氏了,孙氏翻出了宫里那套礼仪规矩,非要教导明宣好生学习,要知道那会儿明宣才五岁左右,被太子和太子妃娇养惯了,怎么可能接受连成年人都觉得十分严苛的规矩呢,因此便时常闹脾气。
孙氏对此倒也有手段,看中了明宣喜欢吃她做的点心,告诉明宣不学好就不准吃。
明宣当时颇为霸道,除了父王母妃以外,其他人说这话明宣根本不当一回事。孙氏的点心没了,还有府中其他人做的,毕竟明宣爱好广泛,孙氏的那些手艺就这么多,明宣早就尝遍了。
孙氏后来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,想办法把明宣哄了回来,然后开始悄无声息的掌控明宣屋里的事情,让明宣一切事情都在她掌控之下,因着以往孙氏的好名声,竟无人发现她的算计。
后来孙氏不知从哪学来了一套,开始试图用各种惩罚和训练,让明宣听从她的命令,比如明宣哪里做得不对,就光明正大的教训他,虽然不会对明宣造成什么伤害,但明宣身边那些侍女们,都被孙氏不能管束主子而被处罚。
因着孙氏做事并没有留有什么把柄,明宣也确实做错了,故而也无人说什么。而当时太子和太子妃作为标准的古代父母,和儿女真没有多亲近,平日里照顾都是靠着奴才,更不会发现这些猫腻。
若就这么下去,明宣八成会被孙氏养成只听从孙氏话的人,只可惜明宣聪慧,他直觉不对,在某一日孙氏说明宣体型有些健壮,不许明宣吃饭,让明宣减肥的时候,明宣就偷偷的跑到前院父王那里求救了。
明宣从小记忆力就好,到了太子那,把孙氏的一举一动全告诉了太子,太子以前没有关注这么多,不知道也就罢了,可是既然知道了所有,自然也发觉了不对,再细细一调查,更是震怒,太子也不是全无教养经验的人,他的母后是一位奇女子,在很多事情上,对他都有过教导。太子自然看得出,孙氏是故意如此。
震怒之下,太子便把孙氏赶出了府,不过因着孙夫人的缘故,也记着往昔情分,太子只让孙氏回家荣养去了。
而自那以后,明宣就对孙氏曾做过的那些点心再也不尝一口,即使是别人做的。